发布时间:2010/3/19 0:00:00 来源: 作者:
数据
○城市的人均GDP已接近1.4万美元了,这在整个珠三角,甚至全国都比较高,未来产业必须更高端发展,这也是在为全国其他城市探路。
○到2015年,三大产业规模达到6500亿元。其中,生物产业年销售收入要达到2000亿元,成为世界知名、国内领先的生物产业基地;互联网产业年销售收入要达到2000亿元,成为我国乃至东南亚地区发展的领先地区;新能源产业年总产值达到2500亿元,成为新能源的重要基地和低碳城市。
□南方日报记者 张玮 马芳
春节前两天,就在深圳市民都在为回家过年奔走时,深圳市政府却召开了一场“深圳生物、新能源、互联网三大新兴产业振兴发展规划和政策”新闻发布会。
发布会上,深圳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许勤再次明确了对深圳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的期许:未来5年斥资百亿强力推进生物、新能源和互联网三大新兴产业发展,力争2015年产值达6500亿。
事实上,去年下半年,深圳已相继出台了这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划和发展政策,并成立了以代市长王荣为组长的深圳新兴高技术产业发展领导小组。
而深圳专家袁易明则根据年GDP总量预言,深圳未来将涌现出一批类似华为、中兴和腾讯的明星企业,2015年三大产业年产值甚至可以再造一个深圳。
人均GDP接近1.4万美元产业必须走高端化之路
深圳经济外向依存度高,在经历了去年金融危机的猛烈冲击后,如何迎接新一轮经济竞争和产业竞争,或新一轮经济复苏和增长,产业振兴规划即成为深圳做的长期准备。
“从产业结构调整上看,深圳已经处于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许勤用三个“尤为迫切”进行了概括:“未来发展决定了深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尤为迫切;深圳需要更有竞争力的产业、更先进的产业来支撑可持续发展,所以增强发展后劲尤为迫切;深圳要在新一轮竞争当中和未来发展当中抢占产业发展的战略制高点,时间尤为迫切。”
根据对三大新兴产业的未来期许,深圳将用5年时间,到2015年,实现三大产业规模达到6500亿元。其中,生物产业年销售收入要达到2000亿元,成为世界知名、国内领先的生物产业基地;互联网产业年销售收入要达到2000亿元,成为我国乃至东南亚地区发展的领先地区;新能源产业年总产值达到2500亿元,成为新能源的重要基地和低碳城市。
“其实深圳的产业结构一直在调整,但与其他城市不同,深圳在更高层次上的需求更迫切。因此,城市的人均GDP已接近1.4万美元了,这在整个珠三角,甚至全国都比较高,未来产业必须更高端发展,这也是在为全国其他城市探路。”深圳大学中国特区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袁易明教授认为,生物、新能源、互联网三大产业的附加值都比较高,是未来需求很强的产业,在深圳面临资源环境约束条件下,对于改变原来经济发展的方式和模式,必定有很强的引导作用。
特区有何底气凸显优势政策有力回应坊间猜测
政府的政策导向无疑早已引起企业高度关注。深圳快播科技有限公司的网页就首次在产品新闻之外,转载了深圳7年投35亿元扶持互联网产业的新闻,至今仍挂在首页上。快播高级副总裁熊匀波很看好这个产业和企业自身的发展,“2015年,深圳有三五十家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互联网企业应该不成问题。我们必须是其中之一,要不然就不及格啦”。
事实上,在深圳选定这三个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同时,国内许多城市也在不同程度上对这些产业重点扶持,因此,“深圳有何底气凸显优势,实现差异化发展”坊间多有猜测。
“这些产业无论在规模、整体产能,还是创新能力上都已具备很好的基础。”许勤认为,深圳已拥有这些产业领先的一些企业,在行业内处于龙头地位,同时,一大批中小企业也正在迅速成长。从产业本身来说,三大产业也都是方兴未艾,会成为提升深圳城市竞争力,掌握未来发展主动权和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每个地方所拥有的基础和能力不一样,深圳的产业发展规划会更多集中在有基础、产业有空间、未来实现产业目标更有可能的这些产业上去。”
“不是全方位铺开,而是有重点地引入,构建有深圳特色的产业。”许勤对外界的疑问给出这样的回应。而这在此前的一些政府动态上已初现端倪。
2009年9月20日,马云来了!2010年2月1日,李彦宏来了!下个月28日,已永久落户深圳的中国IT领袖峰会第二次会议即将举行,互联网巨头、创业投资巨头将齐聚深圳。
专家袁易明则预测,在好的政府导向和市场机制作用下,深圳将涌现出一批类似于华为、中兴和腾讯等明星企业。
引进国字号研究院弥补科技人才短板
尽管三大新兴产业的确定给未来深圳带来亮色,但仍有不少人心存担忧。深圳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就大力调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目前,全市高新技术产品的产值已达到了8710亿元,成为深圳支柱产业。但多年来,“科技、教育、人才”等问题一直被认为是城市竞争力的短板。
这种担心不无道理,我国从“863计划”开始,科技创新就是从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开始的。而深圳则一直走的是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之路,即“90%以上的研发机构、90%研发人员都在企业,90%的研发经费来自企业,90%的专利是由企业申请”的“四个90%”。这既是深圳特色,也从侧面反映出深圳尴尬———没有研究型大学和重量级科研机构。因而,城市发展的后劲屡屡受到外界评论人士的质疑。而此番被选定为新经济增长点的三大产业显然也面临同样问题。
事实上,深圳高层早在2003年就已碰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无序和后劲不足问题。南方科技大学就是在那时起开始筹建,并布局引进级的科研机构和项目。因此,近年来,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华大基因研究院相继入驻和落户深圳,去年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原校长朱清时被正式聘为南方科技大学校长和在年底深圳高交会上超级计算机中心等“国字号”项目频频落户,都绝非偶然。
目前,深圳市政府已经专门设立了生物、新能源、互联网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专项资金,计划投资105亿元来支持三大产业迅速形成规模,并将在这三大产业核心技术开发、攻关、应用、创新技术能力建设、重大项目培育和引进、人才培养以及知识产权标准战略和国内外市场开拓上倾注更大的精力、调动更多资源、采取更重要的措施。
编辑:刘琴琴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90157 | 网站备案编号:粤ICP备10200857号-23 | 高新技术企业:GR201144200063 | 粤公网安备 44030302000351号
Copyright © 2006-2025 深圳市天助人和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